辽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萧观音,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原配皇后。她出身于显赫的萧氏后族,其父萧孝惠是萧耨斤的第五个弟弟,也是萧挞里的五叔;母亲耶律槊古身份更为尊贵,既是辽圣宗与萧耨斤的次女,又是辽兴宗的同母妹妹a股配资平台,被封为秦越国大长公主。值得注意的是,她的父母实际上是舅甥关系,这种复杂的家族联姻虽然巩固了家族势力,但也使得家族内部关系盘根错节。萧观音自出生起就背负着多重尊贵身份,这既给她带来了荣耀,也埋下了日后悲剧的伏笔。
关于萧观音的出生,史料记载存在两种说法。据《辽史》记载,她于重熙九年(1040年)五月初五的夜晚降生。有学者认为她出生在母亲槊古公主的封地懿州,这是一处融合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特殊地域;也有研究者根据其父萧孝惠曾任东京留守的履历,推测她可能诞生于东京(今辽宁辽阳)。在她四岁那年(重熙十二年,1043年),父亲萧孝惠不幸离世,年幼的萧观音便随母亲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懿州定居成长。懿州作为当时辽国重要的文化交汇地,汉学教育十分兴盛,加上母亲本身就是一位知书达理的贵族女性,特别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培养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萧观音逐渐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,不仅精通诗词歌赋,还擅长音律,成为辽国罕见的全才型女性。
展开剩余76%由于萧观音母系在萧氏后族中势力相对薄弱,对皇权构不成威胁,辽兴宗于重熙二十二年(1053年)将年仅14岁的萧观音许配给22岁的皇子耶律洪基。这段婚姻从血缘关系来看堪称契丹贵族近亲通婚的典型代表,但政治考量显然更为重要——兴宗希望通过这桩婚事分化后族势力,为儿子将来亲政扫清障碍。两年后(重熙二十四年,1055年),耶律洪基继位为辽道宗,同年十二月正式册封萧观音为皇后。清宁二年(1056年),道宗加尊号为天佑皇帝,萧观音则被尊为懿德皇后,成为辽国历史上第四位获得尊号的皇后。
在清宁年间,这对皇室夫妇度过了感情最为融洽的十年光阴。史书记载了多个展现他们琴瑟和鸣的动人场景:清宁二年秋猎时,萧观音即兴创作的《伏虎诗》赢得道宗女中才子的由衷赞叹;次年(清宁三年,1057年),她为道宗献给太后的诗作唱和了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,受到太后的特别赏识;清宁四年(1058年)皇太子耶律浚的诞生更让夫妻感情升温;而在清宁九年(1063年)平定皇太叔耶律重元发动的滦河之变时,夫妻同心协力平叛的经历,使他们的关系达到顶峰。这十年间,萧观音先后为道宗生育了三女一子,可谓家庭美满。
然而好景不长,随着道宗皇位日益稳固,他性格中的缺陷逐渐暴露。多疑猜忌的本性使他对皇族、后族成员都充满戒备,与萧观音的政见分歧也日益明显。道宗对汉文化的喜爱仅停留在表面,对萧观音依据汉家礼制的规劝越来越反感,夫妻关系逐渐疏远。到咸雍年间(1065-1074年),两人已经貌合神离。被冷落的萧观音创作了著名的《回心院》词十首抒发心中郁结,并亲自谱曲。由于曲调复杂艰深,整个宫廷只有汉族乐师赵惟一能够完美演奏,这个艺术上的知音关系,却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。
咸雍元年(1065年),道宗册立8岁的独子耶律浚为皇太子。十年后的大康元年(1075年),随着太子妃生下皇孙耶律延禧,以及太子开始总领朝政,朝廷权力重心明显向太子倾斜。这引起了权臣耶律乙辛的极度不安——这位在重元之乱后靠阿谀奉承爬上高位的北院枢密使,担心太子掌权后会清算他的势力。于是,一场针对太子及其母亲萧观音的政治阴谋悄然展开。
耶律乙辛首先物色了与萧观音有过节的宫女单登作为突破口。单登原是叛臣重元府中的乐伎,叛乱平定后入宫,因萧观音建议将其调往外宫而怀恨在心。乙辛命人精心创作了十首香艳诗词,通过单登诱骗萧观音亲笔誊写,又收集了她所作的《怀古诗》十首,然后诬告她与乐师赵惟一有私情。大康元年(1075年)十月二十三日,乙辛向道宗密奏此事。暴怒的道宗不顾枢密副使萧惟信的劝谏,下令严刑逼供。赵惟一在酷刑下被迫认罪,同年十一月初三,萧观音被赐自尽。临终前,她写下了字字血泪的《绝命词》,然后以白绫自缢身亡,遗体被送回母家安葬,赵惟一等人也遭株连处死。两年后(大康三年,1077年),太子耶律浚同样被诬陷谋反,最终惨遭杀害。
这场悲剧的背后,实则是萧氏后族内部派系斗争的恶果。萧观音所属的孝惠一系因她和太子的显赫地位而权势日盛,引起了孝穆系的强烈嫉妒。孝穆系的萧德良、萧德让兄弟为恢复家族荣光,与耶律乙辛结成政治同盟,联手扳倒萧观音母子,并推举孝穆系的萧坦思入主中宫。在除掉太子耶律浚后,他们本计划让萧坦思生育皇子以继承大统,但萧坦思始终未能怀孕。后来他们又试图扶持耶律淳为储君,却因道宗最终选择立皇孙耶律延禧而功败垂成。这场持续多年的宫廷斗争,不仅葬送了一代才女的性命,也严重削弱了辽国的统治根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天眼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